月份: 2008 年 2 月

  • Ars Technica 的一篇 Haiku 報導

    First look: Haiku poetically resurrects BeOS

    摘錄幾個地方:

    The Haiku project, which began shortly after the death of BeOS in 2001, aims to bring together the technical advantages of BeOS and the freedom of open source. The project has drawn dozens of contributors who have written over seven million lines of code.

    不要發那種「一人獨立作業、重現某某系統」的夢。而「找到對的人」又比「找到人」要來得重要。

    Haiku’s network performance is better, for instance, because the networking functionality is integrated directly into the kernel rather than running in userspace as it did in BeOS.

    因時因地制宜,要比執著於某種設計來得高明。現實的、欲普及至大眾的產品,相對就鮮少人會細細端詳著你的程式碼,詠嘆你怎麼把程式設計得這麼美;反之,他們講的是一堆非技術、全憑感覺的語言:「快」、「慢」、「爛」、「讚」。

    Haiku is developed in C++ and provides a powerful object-oriented API. According to de Albuquerque, C++ is “the best option for writing an OS today, because it has the best balance of performance and readability.”

    不曉得若貼去某些地方會不會引燃大火…。

    Haiku’s code base is distributed under the permissive MIT license because the developers want to encourage corporate involvement and believe that permissive licensing creates a healthier relationship with commercial industry.

    致敬!

  • 找時間來把手邊的 Dreamcast 遊戲 dump/rip 出來

    主機上頭的 GD-ROM 狀況愈來愈差,而十幾款遊戲 GD 也面臨光碟媒體的保存壽命考驗。

    GD-ROM 據找到的一些資料說,讀寫頭其實是一般的 CD-ROM 規格,真正控制讓它有 GB 儲存容量能力的,是主機上那塊 YAHAMA 的控制電路,再加上找到的幾篇 swap trick 高密度區讀取方法資料,可以佐證這樣的說法是有一定程度的可信度:

    普遍的 dump 方法是走 BBA 或 NGP 連接線,可以參考”Dreamcast ripping guide“的說明。但是 BBA 難找、NGP 連接線速度慢,且兩者都是要借助 GD-ROM 來讀取資料,對於原本狀況就不好的讀寫頭是更加摧殘、雪上加霜。換一個讀寫頭是短期內的折衷辦法,但是開頭提過了遊戲 GD 已經在長霉斑,考慮長遠的保存,還是將遊戲轉存、備份到其它媒體上更具意義,畢竟遊戲機的靈魂所在還是遊戲軟體,主機毀了、遊戲儲存媒體毀了,透過模擬器的技術,遊戲軟體還是可以保持永生不滅。

  • Fastladder RSS Reader Open Source

    Open Tech Press 看到的消息livedoor 將他們的 Fastladder (livedoor Reader,日文版試用介面在此) 原始碼開放出來了。可以到 http://fastladder.org/ 取得。

    機器上可以跑 Ruby 的人,若缺一個自家用的 RSS reader,可以考慮架一個來用。

  • 將 OS/2 開放原始碼似已不可能

    在”Open Source OS/2: The Impossible Dream“這篇當中,指出一個很現實的問題:OS/2 這些年來已經被太多人「染指」過,要釐清「IBM 的」、「可釋出的」程式碼部份,是項不可能的任務;接著過了幾天後,這篇”‘I’m Glad That IBM Declined to Release the OS/2 Source’“用一種微酸的語氣,指出 OS/2 已老、跟不上潮流了、不如就讓我們往前看…之類云云,也自然被報以熱烈回應了。當中我覺得最帥氣的就是這段回應

    You want to develop something?

    Say hello to Haiku,Syllable,Aros,ReactOS along with Linux/Solaris/BSD.

    所以,應該轉頭去全力支持 Project Voyager 了嗎?

    我想不少(OS/2)人會跟我、以及這位有一樣的看法,當今 OS/2 最值得傳承下去的部份,應該就是 Workplace Shell (WPS) 了。可是在缺乏文件的情況下,我還不敢確認比如「投影 (Shadow)」之類的神奇機制(其實說神奇也不神奇,就是遵循物件導向的原則)是怎樣實作的,不然事情或許會好辦一點,有個參考依據可以把 GNOME (Nautilus) 還是 KDE (Konqueror or Dolphin), Enlightenment 等桌面環境做出「WPS 感」。

    所以,不如請 IBM 把能放的文件放出來?

    See also: Slashdot | Should IBM’s SOM/DSOM Be Open Sourced?

  • 差一點挫屎的 Debian GNU/Linux 更新記

    放在宜蘭某大學的某機器,跑 Debian GNU/Linuxstable 版。照理講,離職後應該已經轉交給在校生和電算中心老師維護了,今天偶然跑進去看,昏倒,OS 堆著陳年的更新沒上。以為 apt-get 三部曲萬能,結果遇上地雷。系統很奇怪的移掉 fileutils 後挫了。

    有碰 Linux 系統管理的應該會知道,fileutils 裡頭包的是舉如 ls, rm, mv 在內的檔案管理必備神器,沒了它們之後,舉步維艱,幾乎等於在 recovery 一台類似被摸掉、裝了 rootkit 的機器一般。追了一下,原來 fileutils 的意志已經由 coreutils 繼承了啊。

    此時,先 apt-get -f dist-upgrade 至少讓一堆 *.deb 順利抓下來,然後祈禱 ssh 連線不要在此時斷掉,不然就要哈哈哈哈的明天一大早跑去見電算中心的老朋友們了。之後缺什麼檔案就

    ar xv /var/cache/apt/archives/pkgname_ver_.deb

    解到 ~ 裡,再

    tar xvfz data.tar.gz

    然後慶幸自己當初有裝 mc (Midnight Commander),可以靠它把解出來的檔案擺到該歸位的系統目錄裡 (/bin, /lib),不然在 cp, mv 都因為 SELinux 的相依性未滿足而無法使用下,就像是把 WinZip 塞在一個 .zip 檔裡那般困窘啊。

    解決這些 coreutils, libselinux1, libsepol1 的闕漏之後,又可以繼續完成 apt-get 三部曲。

    真希望在此可以點名某位在校生出來接站長和系統大總管啊…。

  • 記一下 SDL & OpenGL 範例程式的編譯參數

    範例程式原始碼在這裡,記一下編譯參數:

    g++ -Wall `sdl-config –cflags` -c -o OpenGL_example.o OpenGL_example.c
    gcc `sdl-config –libs` -lGLU -o OpenGL_example OpenGL_example.o

    OpenGL Complete Example

    綜合過去一些所見所聞所思,若時間許可的話,可以來玩玩看怪想法之可行性:

    • 圖書館的 OPAC 終端(甚至是流通櫃台終端)可以更精簡、輕量化
    • 上次坐某家客運下台南時,車上所謂的個人視聽隨選系統是用 X 堆的,裡頭的遊戲也是拿超任模擬器 Snes9x (or zsnes?) 來跑 (呃…)
    • DirectFB 看起來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