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職或創業方向的期中檢討

    原先認為投入 Android NDK 是個不錯的轉身方向,但是現在想來,當初實在太過天真。

    以為競爭者會比較少,會比較講求實戰經驗與能力,實際上呢?競爭者會比較少,因為需要用到 Android NDK 的單位也沒多少;而在寥寥可數的職缺當中,要求 CS 本科系學位的,卻也並不罕見。

    但是這幾個月並沒有徒勞,學會 Kotlin 語言、更新了比較 modern 的 Android 開發思維、把多年前的心願實現、證明自己確實有能力從內部程式到 UI/UX 顧及到各方面,設計出一個產品,找回自信心,都是紮紮實實的收穫。

    真要說完全沒有機會找上門,也是有欠公允的。至少在 SNS 上,就有幾個老朋友,或僅有一面之緣甚至素未謀面的網友,介紹職缺給我,只是如果再顧及到工作地點與時間,這些機會需要長途通勤或是有 core hours,都會再回到我疼痛症狀發作的老問題,以及家庭照護的衝突。

    如此一來,找沒有限制 core hours 的遠距工作機會,或是自己創業,就成了不得不為之的方向。做 Web 還是做 Android,做純軟還是軟硬整合,在這個方向之下,就都不是前提。

  • 幫電吉他做了雜訊屏蔽(鋁箔貼好貼滿)

    我的電吉他是很入門款的 Fender Squier Bullet Strat,一直以來都有個問題,就是如果當我的音箱接上變壓器吃家用電源時,電流的嗡嗡聲雜訊非常明顯。然而,如果音箱接 9V 電池,或是我用 USB 介面把電吉他接電腦,或是使用 VOX amPlug 練習用(接耳機輸出)迷你音箱(以乾電池供電),就不會有這種雜訊。

    基於以上這些狀態的歸納,很容易怪罪到我的音箱吃家用電源時沒做好接地,事實上,解法之一還真的是這樣。我把音箱的外殼螺絲鎖上一條常見的接地用綠皮電線,再接到插座的地線孔,就消除了惱人的嗡嗡聲。這種解法如果想再更進一步做漂亮一點,就是去電子材料行找「三孔插頭」、「兩孔插座」、「二芯電線」做一組接地插座。

    為音箱土砲個接地介面。

    另一個解決雜訊的途徑,是電吉他本體,我拆開電路室後,看到的就是完完全全沒有做屏蔽處理,標準的入門款電吉他壓低製作成本的作法,靠著人體接觸琴弦時來做「生體接地」把雜訊導掉,而不是先發制人把雜訊先屏蔽。於是我照著網上的教學,把電路室與面板裏側貼滿鋁箔,再以沒有接地的音箱測試,嗡嗡聲也消除了。

    如果你想問,哪個途徑比較好?其實兩個都該做,前者不只是消除雜訊,也減低漏電觸電的危險,後者則是補足原廠沒做足的工藝。

  • 藍牙耳機接收器電池維修記

    本來想幫 BOSE QC25 買一組專門的第三廠製藍牙轉接器,直接嵌在耳罩外殼上的那種,看起來俐落,不過礙於錢的問題,只好買下列這種不到兩百元的藍牙耳機接收器,將有線耳機轉為…不用直接接在電腦或手機的半有線、半無線耳機。這樣貓搗亂時,我才不會情急之下忘記自己還戴著耳機,而扯落電腦或手機。

    踩到電池澎包地雷的藍牙耳機接收器。

    結果我把這接收器的電充滿(恆亮藍燈)後,聽不到一首歌的時間,旋即沒電,非常無奈,拆開外殼後,一顆澎包的鋰聚合物電池就在眼前,很明顯地是電池損壞了。

    量了一下這顆電池的尺寸,大約是3mm*8mm*7.5mm,充飽時電壓輸出 3.75V,再考慮機殼內的空間,就去網拍上尋找適合的代用品。沒想到,不找還好,一找才發現,幾乎各種尺寸、大大小小、寬窄胖瘦的鋰聚合物電池都有人生產與販售,真是開了眼界。最後買了401020 (4mm*10mm*20mm) 的電池回來換。

    很盡力地找了一顆可以塞滿電池艙空間的代用電池,懷抱著電量會比原本的高的僥倖心態。

    換好之後,機子果然就正常了,但是原本期待換大顆一點的電池,蓄電容量會比原本的高,待機時間會更長,然而充飽後,手機上回報電量只有 30%,就約等於原本電池的額定容量,看來是在電路上寫死了蓄電容量上限,是小小可惜的地方。

  • 不要過度依賴茶胺酸、貓費洛蒙

    這篇是吉姆這幾天接連跑醫院下來,我的反省。原本吉姆只要「亂叫」我就會用「餵食茶胺酸」、「噴灑貓費洛蒙」這兩招來應付,結果就是忽視了背後更嚴重的問題。

    每次來醫院報到,關在外出籠裡必定叫得震天價響的吉姆。

    貓叫都有理由,只是人聽不懂。

    橘貓是很多話,但是不會沒事亂叫。

    茶胺酸、貓費洛蒙確實有用,但是治標不治本,貓不斷表現出不安、嚎叫、黏著我,可能是身體很不舒服在跟我求援,不是單純的分離焦慮還是天生多話。

    等到我發現吉姆上下樓活力減低、食量異常少,已經非常不對勁了,此時才驚覺應該有異,帶他去醫院,腎臟相關檢驗數值已經飆高到醫師很委婉地表示「到底了」,貧血問題自半年前檢查至今也沒改善。

    我很自責,之前為什麼忽視他一直發出的求救聲。

    用茶胺酸、貓費洛蒙這些化學方法雖然換得了一時安寧,卻可能因此錯失黃金醫療時間。

    如果府上的貓,吃喝拉撒睡,與活動空間都沒有問題,卻開始沒有來由地嚎叫,請先帶去看醫生,做檢查,這是我慘痛經驗下的忠告。

  • 貓咪流動飲水機 DIY

    今年三月,我收養了一隻街貓,而且同時是隻腎貓,所以飲水管理是很重要的課題。

    這隻貓,我太太取名叫他吉姆,關於我們從在門前放養到正式收養他的過程,往後還可以寫不少故事。

    總之,問題是從吉姆去喝馬桶水開始的。我們並不是沒有經常幫他換水碗裡的水,但是他就是覺得馬桶水有在流動,感覺比較新鮮,大概就像他之前在外面走闖時,會去喝田水與圳溝水,類似的想法。

    當然,在衛生層面上來看,這些水源都是很有問題的。

    所以,一方面我們買了鐵網片,做了防貓闖入浴廁的隔板,另一方面,我找了網上的教學文,自己做了一組取代馬桶水角色的流動飲水機。

    吉姆喝得很開心。
    水位高度,首先建議在貓容易喝到,不會弄得整臉濕,再考慮讓出水口可以與魚缸水面有落差,製造更明顯的水流。

    其實要準備的材料很簡單:

    • 小魚缸:使用市面上給孔雀魚、鬥魚的小魚缸,最好深度大於 18cm,我是用很久很久之前買的 CPU 水冷散熱套件附的 15*15*15cm 魚缸,用起來有點勉強,只是我想能省就省、物盡其用,就沒再另外買了,但是另外買,市價也落在兩百元有找的價位,不會很貴。如果覺得玻璃缸很重,換水不方便,也有人用塑膠整理盒,但是貓有可能排斥塑膠味道,就看貓的使用意願了,我是很推薦先找塑膠整理盒來用看看,畢竟比玻璃魚缸便宜,如果貓咪不賞臉,還可以用在其他收納用途。
    • 外掛式過濾器:動力找適用小魚缸的就可以了,市價大概三百有找。
    • 過濾用白棉:正式使用時,我不會使用外掛式過濾器隨附的海綿與硝化菌培養棉,而是另外買一包過濾用白棉,自己裁剪合適大小,把過濾槽填滿。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的用途不是養魚,而是做一台有基本過濾雜質能力的貓咪流動飲水機。

    如果全部都用新品,買下來總共也差不多四、五百元而已,比買市面上的任一款成品貓咪飲水機都要便宜,而且材料壞了哪個就換哪個,不會被特規綁死。

    還好吉姆對這台流動飲水機很賞臉,也沒再去找馬桶水喝了。

  • 從 Arch Linux 轉回使用 Ubuntu (2)

    再簡單交代一下,我覺得「不如歸去」的思路:

    1. 比起有商業資金挹注研發工作的那些 Linux 發行版本,Arch 本身並不像那些 Linux 發行版本會主動貢獻一些「新玩意兒」來增強 Linux 生態系的各式應用。
    2. 反之,Arch 是把各種 Linux 軟體,包括那些「新玩意兒」從 upstream 那邊拿來,盡可能原汁原味地打包,然後提供給使用者使用,使用者發現什麼問題,也就減少了發行版本在中間自行打補釘、加料的干擾因素,回報給 upstream 時幾乎可以確信是 upstream 本身軟體的問題。透過這樣的正向循環,促使 Linux 上的軟體品質愈臻完善。
    3. 老話重提:「各人有各人的環境場合」、各人有各人的 Arch 用法,只是我個人會覺得,如果要用 Arch,可以盡可能多用一點裡頭包的 packages(無論你是把它當 server 還是 desktop/workstation 在用),然後盡可能地小步前進跟上 rolling update,有問題,回報上游,甚至自己試著修,這是我認為使用 Arch 時對社群發展最佳的方式。
    4. 只是,這麼多年下來,我看到這樣做的人很少,但是自居 power user、用了一個比較 geek 向的 Linux 發行版本就自以為高大上的人很多, 讓我看得心很累。
    5. 而且,我現在的情況,已經無力再繼續當個 “Arch-based upstream QA”,我得走了,我還有更迫切的、攸關溫飽的事要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