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桌面環境再度換成 GNOME

    今天我把桌面環境從 KDE Plasma 再度換成 GNOME,版本號 3.34.4,不過還不是很確定是否會與它生生世世。

    我是個長期的 GNOME 3 Hater,主因就是非常不認同它淨「借鏡」了某些很明顯是源自 Apple 的設計,以及趨向觸控螢幕操作的思維,但是其中有些地方又做不到位,於是在這之下的生產力,變得無比低落。單是拔掉 taskbar 卻又沒有一個更俐落的替代品,就讓我惱火不已,其餘原本有高度自訂空間的設定,也因為「取法」極簡思維被大幅拔掉,於是原本可以很個人化的環境,變得很呆板。我到現在都還忘不了,當初跑個 pacman -Syu 發現 GNOME 從 2.x 被升級至 3 版,突然在電腦上做什麼事都不順暢痛快了的憤怒。

    不過隨著產品的迭代,GNOME 3 也漸漸洗練多了。這只是我的臆測,我覺得自從 Ubuntu 官方放棄自己維護 Unity (Lomiri) 改用 GNOME 3,把更多使用者的反饋帶進來,可能也是一股推力。

    只是呢,GNOME Shell 預設的 Dash 依然那麼難用,即使是 Ubuntu 根據 Unity 的 Dock 設計做的調整版(修改自後面講到的 Dash to Dock)我也不是很喜歡,還是使用原始版的 Dash to Dock extension 模擬 macOS 的 Dock、擺在螢幕下緣,並設定成自動隱藏,這樣用起來比較順手。

    其餘一些想要自訂的地方,必須靠 GNOME Tweaks 程式、或是 dconf-editor 去設定,但是彈性還是遠比 KDE Plasma 小,像是「外接螢幕使用不同桌布」這件事,我找了一下網上資料,不靠第三方程式協助,就是做不到。(攤手)

    先記下來,就看我可以跟它相處多久吧。

  • 整理 ThinkPad R400

    往回查了一下,這台 ThinkPad R400 是在 2009 年買的,也過了這麼久了。

    原本借給我弟使用,但是我弟反映「先前換過電池,但是仍舊無法充電」所以長期插著變壓器使用,後來更是乾脆閒置不用(懷疑是 ThinkPad 在沒有安裝電池的情況下會降速,慢到他受不了所致)。我就請他拿回來,我有空再看看。

    然後我就又再次出動三用電錶。量了一下充電接點的電壓輸出,有 2.92V 左右,雖然我不知道這正不正確(沒有再進一步拆機,查看相關 IC 與元件的電路,只量了一下拆開鍵盤後可以量到的接點與保險絲),但是我心中大概有七成五把握,主機端的充電電路是正常的。

    手邊沒有其他電池可以交叉測試,把這顆電池暴力拆解後,至少發現保險絲是正常的,再加上偶爾運氣好時還是可以掃到 ACPI 回傳這顆電池的資訊,我研判如果不是這顆副廠電池買來就是壞的(不過我是找專業賣家,不太可能這麼扯),就是我弟沒有做好電池校正與充電時機閾值的設定,導致電池長期處在不正常的運作狀態(這部份由於遠距交接的緣故,倘若為真,也不能怪他),所以我想換顆電池很可能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後來這個假設也證實無誤,只是在這款(以及使用相同電池介面的機種,如 R61, T61, T400)早已宣告EOL,電池已經愈來愈難買的當下,我買到的電池,也難免只剩 90% 的容量。不過這樣已經不錯了,如果裡頭的資料沒有造假,這顆 2015 年出廠的電池,放了五年還可以有這樣的蓄電量,也很優秀了。

    這台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上蓋(俗稱「A 殼」)的表面「親膚」塗層,就跟很多使用類似加工方式的滑鼠一樣,已經變質了,變得黏兮兮且一摳就掉,毫無質感之餘,還會弄髒使用者。

    我只好用了很多膠帶,先把可以黏起來的去除,最後幾塊比較頑強的,再用酒精處理(行文當下,武漢肺炎肆虐,酒精與口罩都是重要物資,我是邊用邊懷抱著罪惡感)。然後再用近似質感的消光噴漆,盡可能還原它外貌。

    其餘的幾個小問題,像是之前換 LCD 面板時弄壞藍牙模組,我看了一下,這顆模組支援的藍牙版本很舊了 (2.0),與其去找殺肉零件來換,不如就去買一顆 USB dongle 來外接,除了這類零件相對好找,支援的藍牙版本更是比較跟的上時代。

    此外這台的 USB ports 也停在 2.0 的規格,手邊正好有一張閒置的 USB 3.0 ExpressCard,就裝上去。最後再把 RAM 加到 8GB、硬碟換回 SSD,這台就整理好了,還可以再戰好一陣子(吧)。

  • ATOUN 的輔助行走穿戴式機器人

    幾天前看到華視新聞再度編譯了 NHK 的新聞專題報導(我想這跟在臺灣能夠比較低成本收視的日本頻道就是 NHK World Premium 有很大關係,導致現在只要是引用日本新聞畫面,幾乎就是拿 NHK 的),這則「ロボットを“着る”? 最先端の紅葉狩りとは」的「輔助行走穿戴式機器人」特別引起我的興趣,讓我想寫這篇記錄下來。

    不只是較長輩的親人,我自己也深受疼痛之苦,走一點路就受不了,久而久之,惡性循環之下,恐怕愈來愈不想出門,病情也愈加惡化。完全被動的移動方式,像是電動輪椅車、自行車,在心理支援方面助益較大,對於生理的復健,則幫不上什麼忙;相對地,拐杖、輔助行走器則讓使用者的身體負荷極大,有時原本只是不良於行,用了這些輔具連帶使得施力的部位發炎,也是很麻煩。

    這種「輔助行走穿戴式機器人」(代號:HIMICO,行文當下還在原型階段)運用了感測器還有電腦來預測步伐,再加以馬達驅動輔具,使得行走運動可以最省力。報導當中的長者,有了這種機器人的輔助,爬坡欣賞紅葉,於是不再是件考驗自己心智與肉體極限的苦差事了,不覺得這樣很棒嗎?

    我再查了一下這家 ATOUN 公司的官網,發現這間公司是從 Panasonic 內部創業的,當下就會覺得「啊!果然還是這種能夠造福人類的『新創』最棒了啊!最高!願意鼓勵這種創業主題的母企業也最棒了啊!最高!」投入這類軟硬整合、輔具的技術學習與研發很有意義吧。

  • LinuxTV dvb-apps is a legacy

    這幾天想要回頭玩一下 DVB-T,才發現之前慣用的 LinuxTV dvb-apps,官方已經改推 DVBv5 Tools ,並且包在 v4l-utils 裡面了。

    拿裡頭的 dvbv5-scan 來說,不但沒有以往的 LinuxTV dvb-apps 底下的 scan/dvbscan 以及第三方相似作用的 w_scan/w_scan2 輸出頻道名稱的亂碼問題,執行時的 ANSI color 更帶有新潮感(?)

    順道釐清了 Linux Media Subsystem, Linux Media Infrastructure userspace API, Video for Linux API, Digital TV (DVB) API 之間的關係。(如此看來,把 DVB 相關的程式之所以放在 v4l-utils 裡面,乃是因為 DVB API 之於 V4L API 是 extension 關係。)

    搞不懂怎麼寫的程式,其實就可以去 v4l-utils 裡頭挖看看怎麼實作的…。(不用另外想怎麼處理亂碼問題就已經贏了)

  • 其實,一枝 Pentel K105 Hybrid 就很好用了

    這幾天想起了以前國、高中時代玩電腦時,電腦桌旁邊總會放著一疊紙,或一本筆記本。發現什麼、領悟出什麼,就隨手記在上面。上了大學以後,反而不知道為什麼,不再這麼做。

    雖然電腦上、網路上有筆記軟體,可是手寫還是有一種說不上來的感覺。而且有時候,就是臨時想要記下一個靈光一閃、或是關鍵的事情,開筆記軟體,只寫幾個字元,自己都覺得浪費,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如就在筆記的一角寫下來。或許有人會問,如果是一長串的指令,難道你也要用手寫筆記?我翻了翻以前寫的,還真的是這樣,乖乖地一字一字寫下來。當然不諱言也有部份是直接把網上的文章,用印表機印出來。

    於是我又想要重拾這種作法。但是伴隨著載體「紙」,我還需要一枝順手的筆。我從以前就比較喜歡用水性的筆,特別是代針筆,覺得寫出來的字比較有…個性?出墨量如果會拿捏,甚至還可以寫出近似毛筆字般,粗細、轉折皆有韻味的筆畫來。於是我就想把鋼筆拿出來用。

    但是我寫沒幾頁就放棄了,鋼筆實在太難搞了。上墨,麻煩,筆尖不知怎麼地突然不出水,麻煩,筆蓋不能反蓋,麻煩,怕摔到,麻煩,太久沒用,墨水乾掉,麻煩。總之就是麻煩。

    我是要寫筆記,不是要培養耐性,也不是想要練字。最後我又把筆內的墨水洗乾淨,決定把鋼筆封印,回頭拿出 Pentel K105 Hybrid 中性筆出來用。

    這枝筆我從小學就開始用了,在 uni JETSTREAM 出現以前,是我覺得最好寫的鋼珠筆。你問我既然如此為什麼不用 uni JETSTREAM?因為 uni JETSTREAM 確實好寫滑順,但是在筆畫表現上,Pentel K105 Hybrid 卻像是我以前愛用的水性代針筆一樣,可以寫出更有「個性」的字。

    小時候它一枝要賣 28 元,跟一般原子筆大概只要 10~15 元相比,貴上大概二至三倍,但是現在也只漲到 35 元左右,真的是一款長青文具。而且它還是我用過第一款可以換筆芯的鋼珠筆,雖然與鋼筆可以填充墨水相比,更換筆芯仍會產生塑膠與金屬垃圾,但是也好過整枝寫完(或不慎損害鋼珠造成斷水)丟棄產生的垃圾量。

    真的沒什麼好挑剔的了,這枝筆。

  • 近況

    上完職訓課程後,一方面在摸索拉麵的口味,一方面又不得不為錢煩惱。目前的經濟狀況是,即使要開一間最陽春的麵攤,手頭可以動用的錢,還是遠遠不足。所以在各方因素都還沒明朗化的當下,還是有必要靠著 IT 技能掙一點資金,甚至是生活費。

    結訓至今一個月這中間,活用了在課堂裡學到的烹飪技法,憑著印象,將家母的滷肉肉燥風味,重現了自認有八成五,真的沒有想過,自己有這麼一天,會從剁肉開始,製作這道菜式。也照著 C 老師的食譜,製作了照燒醬,做了一道醬燒雞腿排,自己覺得很滿意。至於味噌湯,自此之後也依照課程裡學到的方法,煮出不同以往「家常版」、更接近日式餐館的味道。

    雖然自家餐桌上的味道變豐富了,可是從家人的反饋,以及自己的省思,發現除了變得更美味,但同時調味也變重了,如果以「家常菜」的目的來說,這樣的重口味吃個一兩次或許覺得驚豔,可是再多吃幾次,就感覺身體負擔不小,如此並不怎麼妥當,還是要再斟酌調味比較好。也從中察覺到,如果開店的區位目標是打算開在宜蘭市的文教區一帶,主打在地人、學子會想當成「正餐」的選擇,而不是針對饕客、拉麵愛好者、觀光客偶爾登門一次的「一期一會」,口味就勢必要調整到更「親和」一點。

    這樣的目標,反而更難。要追求濃郁,有很多已知的手法,要追求濃淡適中,還要不失獨特風味,則要再花更多工夫去摸索。因此,這陣子一直在看相關的資料,從書、網站文章、電視節目裡尋找線索。此時慶幸還好自己還有基本的日本語能力,以及資料檢索能力,可以挖到不少東西。

    各家拉麵店的獨特調味是其命脈,即使找到專書或專文,店家願意分享的程度,多多少少還是有些保留,像是食材、調味料的份量,幾乎是含糊帶過,這是在所難免的,不過還是很感謝他們願意分享大致的作法。

    摸索口味以外的時間,還是在碰老東西。想把一直因為各種雜七雜八的事情干擾、始終無法專注投入的某專案做出來,也想趁這段時間練練已經有點生疏的 App 功夫,寫個機車族可能會想用的 HUD 小程式、寫個點餐 App。

    如果還是要回去這個圈子掙點錢,又要考量到身體狀況,我應該會朝接案或 part-time 的方向去找機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