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Hui-Hong YOU

  • 與 GNOME 3 相處的第 2 天

    繼續昨天的進展,雖然我可以跑 Fallback Mode,但是我還是嘗試讓自己多與 GNOME Shell 彼此熟悉。我內心其實期望 GNOME 3 能像 KDE 4 那樣愈來愈成熟、好用。

    • 滑鼠想移到 Firefox 4 選單時,常常滑過頭而觸發 GNOME Shell 的 Hot Corner。兩者的位置(偏畫面左上方)太近了。
    • 原先 GNOME 2 的時刻面板工具可以顯示當前天氣、溫度,GNOME Shell 反而取消了這個實用的設計。
    • 右上方選單預設電源管理動作為暫停 (Suspend),想要關機的話得按住 Alt 才會顯示隱藏選項,或者更迂迴一點要登出回到 GDM 後,才有關機選項。我倒是覺得,以我這個筆記型電腦使用者來說,這設計蠻好的,這樣我移動到另一個地點再開機的速度快得多。
    • 就算設定好了 IBus 的環境變數,但是在 dconf-editor 裡若 org.gnome.desktop.interface.gtk-im-module 若為空值而非 ‘ibus’,則仍無法叫出輸入法。
    • 承上,dconf-editor 裡有蠻多隱藏選項可以調的。譬如說,GNOME Shell 預設的配置擺明了是 Application Oritented,而非 Document Oritented,你的操作多是由「叫出一個程式」開始,而非從「開啟一個檔案」開始,配合不給使用者一個 taskbar 好快速切換程式的新設計,我真的有一種感覺:我是回到 Windows 3.1 時代了嗎!?不過若修改 org.gnome.desktop.background.show-desktop-icons 為 True 後,桌面就可重現檔案與幾個預設的資料夾,讓我可以慣用的方式來操作電腦。
  • 阿我又改變心意留在 GNOME 3 了

    原來我還是可以選用 Mutter 當 window manager(跑 fallback mode)繼續維持習慣的操作環境啊。哎呀其實我並不是沒有選擇啊!(淚)

  • 放棄 GNOME 3,跳槽至 KDE

    Arch Linux 日前正式把 GNOME 更新至 3 版。去年在 COSCUP & GNOME.Asia 上見到新的 GNOME Shell 時,我就不是很喜歡這樣的設計,前陣子 GNOME 3 正式推出時,我抓了 Live CD 來親身試用,不習慣,昨天跑了 pacman -Syu 讓系統自動升級 GNOME 後,我用了不到半天,仍舊感到諸多的難以適應:

    1. 使用者分心不分心,不應被強制約束,有些時候,分心能激發聯想與創意,並不是壞事,不能夠什麼事情都以生產力來衡量,否則我們都要陷入摩登時代了。
    2. 快速多工切換有時反而是生產力所需。我就是需要一個 taskbar 或 panel 監督其他程式狀態,不給我,要我用類似 Exposé 的介面切過去、選擇另一個需要知道狀態的 task、再切過去、再切回來,我只覺得這樣更浪費我的眼球專注力與時間。
    3. GNOME 2 預設使用兩個面板佔去太多空間,但是實用;GNOME 3 只有一個面板,但是看過去空蕩蕩的一片空間,卻什麼都擺不了。我真是快抓狂了。

    我決定先跳到 KDE,至少我還能保有習慣的工作方式與步調。

  • 換了鏈條後,又換了飛輪

    網路討論當中有說到:「鏈條通常要跟飛輪一起換」果真不假。前幾天換了鏈條後,只剩次小 (16T) 的飛輪不會跳齒,其餘皆跳得厲害,頭一天騎出門上班,險象環生,回頭查了方知飛輪的問題最大。一開始還有些鐵齒,以為是變速器導輪沒調好,但是稍加端詳後,便承認自己評估錯誤,去訂了一組新的 SHIMANO MF-TZ20 六速鎖牙式飛輪,以及一組 BTR BT-0805-D 單車工具箱,要再更換飛輪。

    看到新飛輪,我就更明白自己以為「齒輪看起來還是近ㄇ字型、沒磨到變尖齒的程度」真是過於樂觀,沒比較都不知道磨損有多嚴重。

    選擇 BTR BT-0805-D 沒有其它原因,就是因為它內附鎖牙式飛輪裝卸套筒而已,即是我此次施工最需要的工具。但是我一開始要用這套筒時就很傻眼,因為此工具箱內的任何一把扳手,都不能拿來套在這鎖牙式飛輪套筒上使用。沒辦法,還是得去拿我之前買的活動扳手來用。感覺有點糟。

    20110427 補充:經我向 BTR (愛嘉企業)反映此問題後,BTR 主動寫信並致電跟我聯絡,瞭解問題後立即寄上一枚可配合 1/2″ 扳手使用的套筒給我。在此還是要讚賞 BTR 的客服品質。

    我的鎖牙式飛輪實在很難拆,鎖得非常緊,最後還是找到住處不知誰留下來的鐵鎚,包了毛巾充當「類.橡皮鎚」用力敲打扳手幾下,方才鬆開。

    裝配好新飛輪後,連變速都順暢許多,不再有難以變檔的毛病,當然,亦不再跳齒。這次又學到了一課。

  • 學會換鏈條

    這陣子騎台北這台 GIANT CS-168 通勤車時,發覺踩踏起來有網路論壇上討論的所謂「顆粒感」(雖然這形容詞不怎麼高明,有點滑稽,不過我卻想不到更好、更傳神的替代詞),懷疑的地方有:

    1. 踏板珠巢潤滑黃油已失效而乾磨
    2. BB 珠巢潤滑黃油已失效而乾磨
    3. 鏈條長期拉伸,無法確實和齒盤咬合

    在停車狀態下空轉踏板,檢查踏板、BB 運轉狀態,雖非順暢,畢竟長期停在戶外、日曬雨淋,但是並不會有「顆粒感」。於是將矛頭指向鏈條。好在之前跟「某捷運站業者」買了一組打鏈器和鏈條正好還沒用到,便從宜蘭家裡帶上來更換。

    參考網路上的資料,先用打鏈器將舊鏈條卸下,再以「最大大盤、最小飛輪的齒比下,兩顆導輪需呈垂直狀」的方法決定新鏈條長度,最後扣上「快扣」即可。

    而因為漏估快扣長度,導致初次扣上快扣後,兩顆導輪並未呈垂直,便需再解除快扣,用打鏈器再打掉一目。此時卻發現,扣得起來卻拆不掉,以為只需將連接的兩目往中間快扣擠壓便可,但是快扣卻仍牢牢緊扣,如此其實也直接證明了快扣它的可靠性。

    回到房間,先將兩手的油膩洗淨後,再上網找資料,原來我根本是想錯方向,並非用旁邊連接的兩目來施力卸除,而是要直接以拇指、食指對快扣本身施予「擠壓並往兩側滑開」的巧勁,快扣便能簡易卸除。再打掉一目鏈條後,重新扣回快扣,出門試車,確實不再感覺到踩踏的「顆粒感」,順利收工。

  • ドリームモーニング娘。(夢幻早安少女組)結成

    ドリームモーニング娘。

    沒想到我真能等到這一天,把過去一些我最不捨她們畢業的成員(主要落在黃金時期十人)重新組成一個團體。(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