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完職訓課程後,一方面在摸索拉麵的口味,一方面又不得不為錢煩惱。目前的經濟狀況是,即使要開一間最陽春的麵攤,手頭可以動用的錢,還是遠遠不足。所以在各方因素都還沒明朗化的當下,還是有必要靠著 IT 技能掙一點資金,甚至是生活費。
結訓至今一個月這中間,活用了在課堂裡學到的烹飪技法,憑著印象,將家母的滷肉肉燥風味,重現了自認有八成五,真的沒有想過,自己有這麼一天,會從剁肉開始,製作這道菜式。也照著 C 老師的食譜,製作了照燒醬,做了一道醬燒雞腿排,自己覺得很滿意。至於味噌湯,自此之後也依照課程裡學到的方法,煮出不同以往「家常版」、更接近日式餐館的味道。
雖然自家餐桌上的味道變豐富了,可是從家人的反饋,以及自己的省思,發現除了變得更美味,但同時調味也變重了,如果以「家常菜」的目的來說,這樣的重口味吃個一兩次或許覺得驚豔,可是再多吃幾次,就感覺身體負擔不小,如此並不怎麼妥當,還是要再斟酌調味比較好。也從中察覺到,如果開店的區位目標是打算開在宜蘭市的文教區一帶,主打在地人、學子會想當成「正餐」的選擇,而不是針對饕客、拉麵愛好者、觀光客偶爾登門一次的「一期一會」,口味就勢必要調整到更「親和」一點。
這樣的目標,反而更難。要追求濃郁,有很多已知的手法,要追求濃淡適中,還要不失獨特風味,則要再花更多工夫去摸索。因此,這陣子一直在看相關的資料,從書、網站文章、電視節目裡尋找線索。此時慶幸還好自己還有基本的日本語能力,以及資料檢索能力,可以挖到不少東西。
各家拉麵店的獨特調味是其命脈,即使找到專書或專文,店家願意分享的程度,多多少少還是有些保留,像是食材、調味料的份量,幾乎是含糊帶過,這是在所難免的,不過還是很感謝他們願意分享大致的作法。
摸索口味以外的時間,還是在碰老東西。想把一直因為各種雜七雜八的事情干擾、始終無法專注投入的某專案做出來,也想趁這段時間練練已經有點生疏的 App 功夫,寫個機車族可能會想用的 HUD 小程式、寫個點餐 App。
如果還是要回去這個圈子掙點錢,又要考量到身體狀況,我應該會朝接案或 part-time 的方向去找機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