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已經提過了,這裡再講清楚一點。這個班的上課模式是這樣的:
- 學科:會上一些與性別平等、勞動法規、職涯發展相關知識的課。授課老師(暫且稱為 F 老師)到課程很後面了才有同學爆料說,其實是一間咖啡廳老闆,真的是深藏不露。課程除了講解,也會播放一些官方拍的宣導影片來輔助教學。我也是看了這些宣導影片後,才知道這些「政令宣導」現在要以「微電影」為名,還要找來一些知名藝人擔綱演出,並放在 YouTube 上,以免乏人問津。不過即使這樣,平時還是真的很難觸及到這些拍得不錯的作品。如果當天上學科,按照課程規劃,是安排六小時。
- 術科:就是一般認為的「實務訓練」課程。老師在當天會開出上午、下午至少一道菜、但是通常都會到兩道以上的菜式來教授。各種食材、調味料、器材以及燃料都是由這門職訓課程拿到的經費支應。學員需要自備的,就是自己的餐具(因為要試吃自己的作品)、服裝(圍裙、帽子,沒有硬性規定,但是身為一個廚師,我覺得著應著服裝,是顧及衛生考量,亦即代表為自己的作品負責,經常注意修剪指甲也是同理)、耗材(比如廚房紙巾)。也有學員自備慣用的刀具,雖然這間中心的刀具,是齊全的(連處理生魚片的柳刃都有),但是經年累月下來,有些欠缺保養,不怎麼銳利,所以如果有自己還算用得順手的刀具,想帶來用也無妨。不過如果是自己帶食材來烹飪,比如覺得菜不夠吃、蛋太少,想要放一些在這裡備用,是不允許的,因為每道菜的試吃就真的只是試吃,不是求吃飽的,也會有額外耗費燃料的問題。如果當天上術科,按照課程規劃,是安排七小時。
雖然學科在實際投入職場後的用處不亞於術科,但是職業訓練無可厚非地必須以技能訓練為重,所以術科的總時數是遠遠大於學科的。不過在臺灣這個勞動環境畸形的地方,輕忽學科的這些相關知識,屆時權益受害了還不知從何尋求救濟,就真的是自己的損失,所以建議想要來參加這門職訓課程的人,學科上課千萬不要不當一回事。
術科每天會由當天值日組在老師的指導下分配食材。有的老師會自己去採買,有的老師則是委由這間中心的行政人員去採買,無論怎樣,有時候難免有些比較讓人錯愕的情況,像是日式拉麵麵條,買成像是牛肉麵、火鍋在用的那種、也俗稱叫拉麵的手工麵條,或是在市場買不到當天菜單需用的食材,這種時候,還是得根據眼前有的材料來操作。或許這聽起來有點兩光兩光,但是轉念一想,倘若是自己開間獨立小店,當天沒買到滿意的材料,以日本料理這種非常依賴新鮮食材的先天限制,也許那天就無法開店了,這並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老師先示範幾個步驟,學員再下去操作,到了一個段落,老師再示範接下來的步驟,學員再下去操作,術科上課基本的模式就是這樣。但是受限於空間,有些操作,並無法讓每個學員都能實際體驗,比如爐台就是只有兩組,有些需要快炒的菜式,總不能要甲學員先炒個十秒,再立即換手叫乙學員接力炒下去,以此類推,讓每組七至八位學員都操作到吧?所以有些時候,每個組員都得體認到「自己如果不是當下那個主要負責烹調的人,那還可以做什麼?」像是清理工作台、洗餐具、預先準備好接下來完成後要用來擺盤的器皿,或是幫忙注意老師突然心血來潮、不管小組做好了沒,就開始講後續的步驟。這其實也真的很像外面餐廳廚房的運作,而我覺得我們這組的分工,就很自然、很神奇地到位了,沒有人是局外人。
至於如果沒能實際體驗,卻還是想要實作,就只能回家自己來了。耳聞在這間中心,曾有其他烹飪班,為了搶誰要烹調而起糾紛,很慶幸這樣的情況並沒有發生在我們這一班。
菜式完成之後,我們會先拍照記錄,不(只)是像那種去外面餐廳「菜上來了,先拍照打卡」的習慣,而主要是為了證明我們確實按照當日菜單實作出成品來,接著才是試吃,再與組員、老師討論有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進的。
先寫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