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坐的 270 路公車。牡丹花樣,令我驚艷。
月份: 2008 年 12 月
-
勉強堪用
我把我目前用於 Zotero 而改的 APA 中文引文格式定義 (CSL, Citation Style Language) 檔釋出。
截自目前,它僅是勉強堪用,至少在輸出 Google Scholar 的中文期刊論文書目格式方面,「大致上」沒什麼問題,但是處理其他類型資料,譬如博碩士論文時,則礙於 Google Scholar 提供的 metadata 資訊原本就不足,所以需要再用一點工人智慧把資訊補完。譬如:
卜小蝶、陳思穎(2007)。網路自動分群搜尋引擎之使用者評估研究。圖書資訊學研究,2(1),55-80。
林頌堅(2004)。基於術語抽取與術語叢集技術的主題抽取。中文計算語言學期刊,9(1),97-111。
林信成、陳勇任、楊翔淳(無日期)。基於 XML 之新聞管理與出版系統設計。
宋政隆(2001)。智慧型電腦作業系統代理人之設計與研究。嚴格來說,這應該不能歸罪任何一方(Google Scholar 或 Zotero),而是…。
╮(′~‵〞)╭
-
半吊子的輸出成果
拿了 Zotero Style Repository 的 APA 格式定義檔來硬改(傳統的抽換字串法),去 Google Scholar 試抓一篇中文文章,結果只能做到這樣:
卜小蝶、& 陳思穎.(2007)。 網路自動分群搜尋引擎之使用者評估研究。圖書資訊學研究,2(1),55-80.
這些用硬改無法處理的地方(作者分隔符、尾端句號等),似乎是 Zotero 抓到 Google Scholar 提供之 EndNote 格式 metadata 後(單單去抓輸出的 HTML 是沒有什麼有用資訊的,用 Zotero 提供的 Scaffold 工具去看 Google Scholar translator 程式碼才知道原理奧妙所在),在儲存、轉換間出問題(更正:應該是 CSL 的定義沒改好…)。
待解,不過暫且先這樣吧,至少已經比之前要用工人智慧修改的地方少多了。
平安夜,也做了件多少算有意義的事了,也就不那麼感傷孤獨。願大家平安。
補充:今天最後的成果是下列這樣,找時間把作者連接符的地方再改一改:
卜小蝶、及 陳思穎(2007)。網路自動分群搜尋引擎之使用者評估研究。圖書資訊學研究,2(1),55-80。
-
說到要改中文的 APA 引文格式我就想起來一件事
那就是,其實所謂中文的 APA 引文格式,是沒有官方版本的。怎麼寫,都可以被教授「挑問題」。
有的人要半形括號,有的人要全形;有的人要斜體,有的人要粗體,然後又有人想要劃底線;有的人熱愛國家,年份用民國,有的人要與世界接軌,年份用西元;國圖的 ETDS 系統只標出你的是「碩士論文」,其他人又說你要註明「未出版」…。
為什麼沒有一個機構單位站出來整合呢?這樣要人怎麼根據引文格式莫衷一是(有押韻?)的文獻電子檔做引文系統解析程式?
-
論文有些元素是要用「釀」的
釀,擺著,放著,覺得時間夠了再打開來。
這是中午幫同學看前測問卷的一點想法。
現實一點說,有很多東西,請老師、同學看,並不一定能得到中肯的好建議,因為這不是他們的論文。換另一面來看,雖然這是你的論文,你會認為你寫的東西夠清楚、夠透徹、夠完備縝密了,可是那往往是你「長期處在聚焦於你的題目中的情境下」的一廂情願,你寫的並不一定能讓其他人立即瞭解你的想法。於是,惡性循環就這樣開始了,所以你拿給別人看,別人不知道你在寫什麼,只能挑一些浮面的明顯的錯字、定義毛病,卻沒辦法幫你早期發現你的研究當中較深層的問題。
這時候,不是我要鼓勵研究生找理由偷懶,真的你得把論文放個幾天,清掉你腦中的 cache、讓整個人幾乎放空後,再回去看,這樣往往會有「咒罵自己在寫什麼鬼東西」的溫馨大發現、新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