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 GNOME Nautilus 很早就有「背景與圖章」(Backgrounds and Emblems) 這個「類 Workplace Shell」的功能,我到今天才發現…。
今天先用 rsync 把資料備份好之後,就用 8.10 開始引入的 Create a USB startup disk (usb-creator) 功能製作的 USB 隨身碟,來重新安裝系統。
安裝過程到最後會連網下載語系檔案,但是安裝好的語系檔案照慣例都不是「完整」的,所以開機之後要到「管理」→「語言支援」底下再確實勾選「中文」,才會把包括 PCMan X 在內的一些元件裝好,此時顯示的字型也會轉為「文泉驛正黑」,整個桌面用起來活像 Mac OS X。
但是我個人對於不管是 Mac OS X 還是 Ubuntu 8.10 的黑體小字顯示品質,都覺得看起來很吃力,還是比較喜歡 8.04 在小字時採用點陣字的秀字策略,所以各將兩個版本的 /etc/fonts/conf.avail/44-wqy-zenhei.conf 先拷貝到家目錄備份後,再用 8.04 的設定檔來處理文泉驛正黑的字型顯示。
照慣例,我關了無益增加我個人生產力 Compiz 特效。其實我覺得這些特效當中,最實用的無非是沿自 Mac OS X 的 Exposé,餘者什麼翻轉方塊、視窗陰影、功能表淡出淡入等特效,拿來做一些吸引(或挖苦)Windows 使用者的 eye cadies 是還 OK,但是對於工作的產能而言,幫助真的不多。
然後再從備份的硬碟把 /home/* 和部份自訂過的 /etc/* 檔案拷貝回來;然後回到 Synaptic 安裝常用的軟體,這我慣用「半自動升級法」工程就告一段落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