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Hui-Hong YOU

  • 換成 GRUB2

    參考[GRUB2 – ArchWiki],將啟動管理程式從 GRUB 換成 GRUB2,筆記一下:

    1. sudo pacman -S grub2-bios
    2. sudo modprobe dm-mod
    3. sudo grub_bios-install –boot-directory=/boot –no-floppy –recheck /dev/sda
    4. sudo cp /usr/share/grub/{unicode.pf2,ascii.pf2} /boot/grub/
    5. sudo grub-menulst2cfg /boot/grub/menu.lst.pacsave /boot/grub/grub.cfg

    沒事換掉運作得好好的啟動管理程式,好像吃飽太閒,其實是打算來玩 [MultiBoot USB with Grub2 (boot directly from iso files) | panticz.de], [Boot Multiple ISO from USB via Grub2 using Linux | USB Pen Drive Linux] 在 USB 隨身碟裡直接啟動 ISO images。

  • 牙醫,牙椅

    DSC00414

    最近常去的牙醫診所的椅子。

  • 台科大取票&崇德街挑戰記

    請學妹幫忙訂展覽的優惠票,下午請了休假,到台科大找她取票。

    台科大就在師大分部旁,所以我重溫了過去有陣子還窩在師大分部宿舍時的通勤路線。去程大約 50 分鐘。

    回程想起,崇德街可以「直達」研究院路的事。失戀的那陣子,有次曾想過挑戰夜騎研究院路往崇德街回公館,卻臨時退縮了。此次卻不知從何而來的憨膽,就這樣騎上崇德街。

    對這條路線沒有基本人文地理概念的人,可能不曉得為何要用「憨膽」來形容騎上一條山路,呃,其實這條路線沿路都是公墓。

    之前騎公路車都放棄了,此次卻要騎一台較重的通勤登山車爬上去,好在坡度雖陡,但是坡長卻都還在我的肉腳可以負荷範圍內;縱使變速器老化、無法切換大盤至最小齒盤,但是單憑切換飛輪,也還夠用。

    當可以看到木柵焚化廠的長頸鹿煙囪時,本想基於有圖有真相的精神拍照留念,但是啟動手機相機,卻接連重開機兩次,想到身在這風水寶地,選擇寧可信其有,不再執著留影。

    下坡時,非常暢快、刺激,一掃疲累,心裡只想著一句話:「原來這裡的風景是這樣!」有些類似宜蘭員山、大同的沿線風光,兩側有著大量的竹林,卻又不一樣。等到看見中華科技大學時,知道將接回自己熟悉的景貌,也知道多少了卻了一樁想做的(傻)事,感到輕鬆愉快。

    回程,也是 50 分鐘!

  • 大卷尾

    大卷尾,俗稱烏秋、烏鶖,可能是將自行車騎士的頭視為「敵鳥」,在自行車騎士「踩界」時,就會像 Angry Birds 裡的黃色俯衝鳥一樣對自行車騎士攻擊、示威。無論有沒有戴安全帽,都會遭殃,可見頂上黑髮並非「誤判」要素。多次交手的經驗裡,我發現當牠們嘎嘎作聲、準備俯衝攻擊示威時,若回報以同樣清脆的車鈴聲,或是口哨聲,牠們似乎就會收斂一點。

    今天又去冬山河騎一回,路上屢屢被烏秋攻擊,而我這台公路車,沒有裝車鈴。呃,對,我承認就是那種「公路車裝車鈴真是遜爆了」的心態作祟,亦忘了還有口哨這招,於是只能發揮衝刺技能,加速駛離烏秋的勢力範圍。我想,烏秋對於訓練選手短程衝刺能力而言,實在是不錯(且免支薪)的助理教練。

    但是遇到那種勢力範圍橫跨好多根電線桿的烏秋大哥大,也真讓我無力招架。

    對於這條路線有些厭膩,接下來應該會改騎溪北的省道了。

  • 對 Wii U 的初步印象與想法

    任天堂於臺灣時間今天凌晨在 E3 發表次世代主機 Wii U。我的感想有幾點,蠻簡單的:

    • 扣掉 touch screen controller 的「性能增幅版 Wii」是(期待影音效果升級的玩家)眾望所歸。
    • Touch screen controller 目前展出的玩法,皆沒有像當年 remote controller 帶給我同等級的驚喜,反而是覺得「無言」的多。
    • 如果我是經營者,會寧願把 touch screen controller 當成日後再公佈的選購配備,如 Wii Fit 平衡版、Motion Plus。
    • 好在我看完 HBO 的 Cape Fear 後就去睡了,沒有太多的熬夜後期待落空感。

    現況是我對 PlayStation Vita 的期待遠遠超過 Wii U(不要文字看一半就磨刀霍霍準備戰我說掌機與家用機怎麼比,我是就未發售遊戲機來綜觀)。

  • 話糙理不糙

    「話糙,理不糙」這句常見於中國網站,意思是話雖然表面說得粗鄙無文,可能還通篇髒字粗話,但是以內涵而言確是講「理」的。

    相對來說,我真覺得臺灣是個「最先要講求話不糙,至於有理無理冇要緊」的社會。

    所以,你可以看見,雙方起衝突時,被欺負到忍無可忍,只好大聲喊叫作為防禦的弱勢一方,被「主持公道」的師長先責備一句「你以為大聲就有理啊!?」然後將雙方處以各打五十大板的「齊頭式平等」責罰,甚至是反而主動欺凌他人的一方全身而退。

    小朋友吵架是這樣,大人受社會、政治壓迫,到了忍無可忍的突破臨界點而走上街頭,也還是這樣。

    要表現得彬彬有禮,要「理直氣和」,但是從不問你能否有機會伸張冤屈。

    在這樣的社會,於是講話看似幽默風趣,但是細聽之下毫無邏輯章法的人被叫「大師」(不過見笑轉生氣時就上法院告人,或用盡手段在私底下陰你);講話三句不脫「發語詞」、「語尾助詞」的人,可能他做起事來反而有智慧、講邏輯,卻會被認為「沒水準」、「低俗」。

    什麼時候,這個社會能轉變為尊重「話糙,理不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