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2017台大杜鵑花節—圖資系宣傳包」,有些想法不吐不快,只好再次打破自己「不談 LIS」的戒律。
「圖書館」
「圖書館」是個和製漢語,有其時代脈絡,但是 “Library” 的精神概念不應該一直被載體、以及迷戀這種載體的人綁架。
今天我看到太多人堅持 Library 的 typical 樣貌,卻又主張「圖書資訊學」不是只談「圖書館」,這種解釋方式,只會讓外人聽得更一頭霧水。
LIS 這門學問何時可以回歸「資訊」本質、再更上一層樓,就看這個圈子的人何時把「載體」從腦中洗掉。
Library 的中心概念應該是「蒐集、整理、提供資訊的專門機構」,所以我覺得 LIS 有一個比較適合的、不需再為「圖書」、「圖書館」多費唇舌解釋(卻常愈描愈黑)的譯名,是「資訊與資訊機構學」。
「資訊流」與「系所特性」
那份宣傳包的「資訊流」一節,具體而微地把 LIS 的範疇從頭到尾介紹過了,但是看到「系所特性」這節,卻沒有適當的 mapping,反而像在列舉一些酷炫潮夯的技能課程來吸引學子選系,我覺得很可惜。
國家選才、資訊社會、人文關懷的廣度
最後這一段,我本來想以 Aaron Swartz 的例子來痛批這個學界的。不過,最後還是全段刪除。畢竟我已經決定逃離這個圈子,所以有些事情,我不在圈子裡,批判也只會淪為「你這麼會講,怎麼不來考考看?」的泥巴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