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因為看到〈研究:電動車無益環保〉聯想了一些事情,在 Twitter 上寫下這則:
童、少年時的賣菜車,恐怕才是真正節能減碳的逆向思考全壘打。商販運送食材到郊區社區直接給居民就近選購,而不是讓郊區居民各開自家的車到另一邊郊區的大賣場來採購。
而後得到 Barking 的迴響:
而且不用把塑膠袋拿回家,是大家拿容器出來買菜
生活中,有些我們以為是陳舊、過時的事物,其實反而是民眾長期積累而成的生活智慧。我懷念起那位開賣菜車的「黑人伯」來了。
剛剛因為看到〈研究:電動車無益環保〉聯想了一些事情,在 Twitter 上寫下這則:
童、少年時的賣菜車,恐怕才是真正節能減碳的逆向思考全壘打。商販運送食材到郊區社區直接給居民就近選購,而不是讓郊區居民各開自家的車到另一邊郊區的大賣場來採購。
而後得到 Barking 的迴響:
而且不用把塑膠袋拿回家,是大家拿容器出來買菜
生活中,有些我們以為是陳舊、過時的事物,其實反而是民眾長期積累而成的生活智慧。我懷念起那位開賣菜車的「黑人伯」來了。
作者:
標籤:
留言
在〈賣菜車〉中有 1 則留言
但是有時候事物的演進是因應現代生活中,人口密集與生活習慣而發生的。比如賣菜車,可能難以此種方法供應全台北市或全台灣現況的都市人口的買菜時間、數量需求。假設硬要以此種方法滿足,還要考慮小販所運送所花費的燃料、交通成本,還有從菜產地到賣菜地的極限、保存時間等等,可能在緬懷舊時代的同時,必須考量現在這種發展是否有它的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