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檢討自己的技術選型

我現在的狀況是這樣:幾乎只能工作大約半個工作日(約四至五小時),手臂跟背部就開始抗議了,有時覺得那一天狀況奇佳,可以衝了快十小時,隔天就又被討回來。

於是我覺得我該重新檢討自己的技術選型。再不然,我就得考慮盡早轉行。

誠實地說,以往我因為自己的學歷出身,長期在這個圈子裡覺得很自卑,喜歡電腦科學、軟體工程,但是幾乎沒有用過比較貼近系統底層的語言,遑論做相關開發,這種無法往 “bare-metal” 靠、「榨乾、徹底且有效發揮硬體能力」的歷程,讓我覺得自己始終低人一等。

以前我讀朱邦復的組合語言教材《組合語言的藝術》,他錙銖必較於「少用幾個指令,卻做到相同的功能」那種情懷,很讓我嚮往,雖然我知道現在很多編譯器產品做的最佳化,已經很聰明了,往往只要你的程式寫法不要寫得太爛,效能表現其實都不會太差,反之,如果你的程式爛到原本就用很差的算法去叫電腦做事,用再怎麼貼近底層的程式語言,編譯器可能還是會編出同樣也是在繞很多路來做事情的機器碼,這樣並沒有比較高明。

但是我一直以來都在用相對「軟式」的 scripting language 做開發,常常還是會想「哪天我也可以做點比較『硬底子』、更貼近系統底層的東西」,如果可以這樣,自己是不是就可以更往 “bare-metal” 靠、更 rock 一點?

不過以我現在的狀況,我想了想,我必須選擇那些更能讓我表現 “intent” 的程式語言與工具,也就是那些雖然可能還是很「軟式」,卻可以一眼望去,就立即知道這段程式碼想要處理、解決什麼問題的程式語言與工具。

當然,scripting language 不盡然都可以很不反人類地表達 intent(為了怕傷感情,我就不多舉例了…),貼近系統底層的語言也不盡然就寫不出「高 Intent 表達力」的程式。所以我說的是,我接下來的技術選型,可以讓我更能表現 “intent”,粗糙一點來說,就是「同樣行數,卻更能涵蓋問題解法,且不管你資淺資深、本科非本科,有基本程式觀念的人都容易讀懂」的程式。

一來是因為我必須很容易找到人一起跟我共事,做出解決方案,二來,考慮我的生產力整個打折,我必須用更少時間,做出原來在正常工作日該有的產能。

再來就是,就算我沒能做出什麼揚名立萬、揚眉吐氣、超硬底子、超貼近系統底層的東西,只要我在這行,還能有點用處,解決一些其他人覺得很煩、很痛的問題,其實,就很好了。

補充:這篇網誌寫完後的晚間,我恰巧讀到〈尤雨溪回应:Vue与TypeScript为什么相性特别差?〉一文,其中提到 “intuition based design”,即符合我上面講的「表現 “intent”」這件事。我書讀的少,不知道有這麼一個現成的好詞可以表達我的意思,真是笑話了。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