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糙,理不糙」這句常見於中國網站,意思是話雖然表面說得粗鄙無文,可能還通篇髒字粗話,但是以內涵而言確是講「理」的。
相對來說,我真覺得臺灣是個「最先要講求話不糙,至於有理無理冇要緊」的社會。
所以,你可以看見,雙方起衝突時,被欺負到忍無可忍,只好大聲喊叫作為防禦的弱勢一方,被「主持公道」的師長先責備一句「你以為大聲就有理啊!?」然後將雙方處以各打五十大板的「齊頭式平等」責罰,甚至是反而主動欺凌他人的一方全身而退。
小朋友吵架是這樣,大人受社會、政治壓迫,到了忍無可忍的突破臨界點而走上街頭,也還是這樣。
要表現得彬彬有禮,要「理直氣和」,但是從不問你能否有機會伸張冤屈。
在這樣的社會,於是講話看似幽默風趣,但是細聽之下毫無邏輯章法的人被叫「大師」(不過見笑轉生氣時就上法院告人,或用盡手段在私底下陰你);講話三句不脫「發語詞」、「語尾助詞」的人,可能他做起事來反而有智慧、講邏輯,卻會被認為「沒水準」、「低俗」。
什麼時候,這個社會能轉變為尊重「話糙,理不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