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片段:Boy meets *ix

1995,高中一年級。閏八月終究只落到被改編成不知所云的國產電影,而 Windows 95 臺灣中文版卻用了童安格寫的廣告曲,在將近年底時如期侵略台灣,沒有變成 Windows 96,好加在;OS/2 Warp, Linux 和 FreeBSD 在學校裡是小眾的 buzzwords,事實上最前者也許只有我在終日喃喃;學校的電腦課還在用打字速度當成績,我腦中想的卻是如何突破電腦教室裡那個 NetWare 設下的障壁;在好不容易進到電腦社之後,班上的一掛玩弄著 QuickBASIC,資優班在練習學校老師給的比賽題目,除此之外的人無所事事,一個社團裡有三個代表,卻沒有《我的電腦探索》裡頭,那個我心嚮往的台北某校資訊社的樣子。

某大神的名言如是說:「幹壞事是進步最大的原動力」。當我努力尋找電腦教室的破解之道時,宜蘭縣教育資訊網彼時還開放讓人簽進去他們的 SunOS 主機 shell 底下玩,這是我繼 NetWare 後再度碰到這種「可以讓多人線上共用一台主機」的系統,而 Linux 和 FreeBSD 出現在我眼前時,我對於自己這台 486 DX4-100 也能這樣玩,直覺樂不可支。所以把自己的電腦卯下去裝黑皮書附的 FreeBSD 雖然不夠格稱得上“壞事”,但是卻讓我從此學到許多關於這另一個領域的知識。在我把機房裡的 NetWare 搞當,惹得電腦老師臉頗臭之餘,我把自己的電腦弄成另一個具有權限分野的系統(然後自己一個人用)。

從 DOS 之後再學習另一套 command line shell,一開始真的頗不適應,就像現在的我會在 cmd.exe 裡不經意地 ls 或 clear 一樣。而在 2005 年的今天、快要結束這一年的今天,KDE 及 GNOME 的 look & feel 已不再如早期的簡陋;中文字型有 firefly 大神勞心勞力的貢獻而美觀順眼;從點陣字進步到 TrueType 字型、再進步到反鋸齒且組字清晰的字形環境;多種選擇的輸入法、完備的 I18N & L10N 環境;早期不知何時會當掉的 Netscape Navigator 拜開放源碼之賜進化成 Mozilla, Mozilla Firefox;幾乎無(格式)所不播的 mplayer 和 xine……,Linux 和 FreeBSD 等系統上的 X Window System 與眾多優秀的應用軟體其堆起來的 GUI 已非吳下阿蒙,對於入門者相比友善許多。(然而命令列其妙趣終將長存)

所有的這一切並不是憑空而來,難以計量的志願貢獻者成就了這樣愈來愈棒的環境,改造、組合輪子而不是重新發明的開發模式,讓智慧可以累積。「夫惟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差可擬。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